献礼第41个教师节丨立达教师的育人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9-11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曹楠深耕思政育沃土铸魂育人守初心

曹楠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为引领、以践行为归宿,视思政课为铸魂育人工程,借平等对话启智,凭理论联系实际贯通知行,潜移默化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她以“守正创新、润物无声”为目标,用问题链导学、情景模拟等创新课堂,探索叙事化教学让知识“活”起来,融信息技术建在线资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成果方面,她曾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专项三等奖、主持市教委教改等项目并结题、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主编教材并录两门超10万人学的线上课程,还担任学生红色宣讲指导教师。她说:“未来,我将持续深化教学创新、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培育更多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路放匠心育人创新筑梦

路放老师强调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倡导将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在教学实践中,她积极推动“三有”课堂建设,探索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她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团队协作,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与教师培训,带动专业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路老师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市级、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指导学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她还多次荣获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为学院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于她而言,教学的浪漫在于求索——让数字教学的鲜活与传统教法的深厚相融合,勾勒跨学科课程的斑斓图景,为学生铺展丰盈的实践舞台。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刘甲元让潜能在引导中闪耀

今年是刘甲元老师度过的第15个教师节,也是她扎根上海立达学院这个温暖大家庭的第8年。15年来,她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以扎实的行动筑牢课堂的基石。翻开她常用的教材,书页间密密麻麻的笔记,是她对教学细节极致专注的印记;点开她精心打磨的课件,丰富的内容编排与灵动的活动设计,藏着她对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

尽管这些年在教学领域收获了诸多奖项,刘老师却始终保持着对讲台的敬畏之心——每一堂课都反复打磨,每一位学生都耐心引导。她总说,英语课堂不该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于是,她用生动的案例、互动的设计,慢慢点燃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让曾经畏惧英语的学生,渐渐敢开口、爱表达。她像一位细心的引路人,牵着学生的手走过英语学习的难关,见证着他们从“不敢说”到“自信讲”的蜕变,在她的引导下,更多学生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传媒学院教师石瀚文摒弃空泛教学 在真实中锤炼能力

石瀚文老师依托丰富的演员、编剧等多领域经历,形成以“实践、融合、国际”为核的教育理念。他推行“理论—实践—创作”一体教学,融入艺术素养培育复合型人才,兼顾本土文化挖掘与作品国际传播。为落地理念,他创新“模拟片场调度”等教学法,实施分层教学,带领学生参与实战项目,链接影视公司、话剧团建实践基地,并邀请大咖讲座。

石老师教学成果显著,其学生斩获多项国际奖,他还会带领学生参与各大电影节。“青春在多元实践中方能绽放成才之花”,未来的日子里,他会持续打磨教学体系,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搭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海外合作中孕育具有本土韵味的作品,助力学生在多元实践中成长成才。

 

数字科学学院教师洪晶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

2024年初,洪晶老师带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多年企业工作积淀,走进了上海立达学院。在洪老师的课堂上,理论与实践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他坚持用真实案例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学生们说:“洪老师的课,不只是学知识,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技术探索。”

洪老师坚信:“教师要先成为学习者,才能带领学生走得更远。”2024年,他牵头完成学院与华为公司的签约,为学生们搭建起通往行业前沿的桥梁。同年,他指导学生参加华为ICT大赛,斩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在校金融杯竞赛中,辅导学生拿下三等奖;他还与其他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星光杯大赛。他说:“竞赛不是终点,而是学生看见自己的起点。”为了不断提升自我,近两年来,洪老师先后通过华为工程师级认证4项,并获得华为认证教师资格;还成功申请到上海市高校协会教研项目立项。“教育不是标准化的生产线,而是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的过程。”洪晶老师用他的教学实践,诠释着因材施教的理念。他愿做那座桥,连接学生与行业、现在与未来。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方涛增强身体素质 健全体育人格

方涛老师坚守“增强身体素质,健全体育人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既通过科学训练提升学生体能,又借体育活动培养其规则意识、团队精神与抗挫折能力,助力学生人格之塑造。他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会依据学生体能基础与兴趣特长,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

近三年,方涛老师带领学生在上海市体育赛事中表现亮眼,累计斩获三金三银三铜,为学校争得荣誉。他说:“未来,我会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际体育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学吸引力与学生展示平台,持续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添力。”

 

财经学院教师张燕雪立德树人 因材施教 启智润心

张燕雪老师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启智润心,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建设工作中深耕不辍,积累了丰富成果,有效推动学生成长与学科发展。近三年,其指导学生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金奖、上海市沙盘模拟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3项,还创新了“以赛促学” 教学模式;同时,她通过组织学术讲座、企业参观、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综合能力。

未来,张老师将持续扎根专业领域,提升科研与教学水平,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用心探索数字化、跨学科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还会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争取在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投身更多科研项目;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她总是这样期许:“愿以我之深耕,换学生之笃行,让教育的每一步都满含温度。”

 

财经学院教师曾丽萍愿为一座枢纽 让数智之光点亮财会课堂

十年前,曾丽萍老师带着对财会教育的热忱与对行业变革的敏锐,走进上海立达学院。刚入职时,她便发现传统财会教学多聚焦理论知识,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实操性系统工具时常常手足无措。那时,她就开始思考:如何把数智化工具、思维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校就能具备未来职场需要的核心能力。

此后,曾老师便一直致力于数智化背景下的财务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她始终以数智化为核心突破点,打破财会教学的传统边界。她让学生通过实操掌握自动化账务处理、智能报表生成等核心技能,亲身感受数智化如何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她联合科技企业开发“大数据财务分析”实训项目,指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挖掘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风险与发展机遇,培养数据驱动的决策思维;她还搭建“数智化财税模拟平台”,模拟最新的智能报税流程、电子发票管理等场景,让学生提前熟悉数字化时代下的财税工作模式;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数智化财务转型咨询,帮助企业优化财务流程、引入智能工具,让专业知识在真实的数智化实践中落地。学生们不再是只会背诵会计准则、计算财务指标的“理论学习者”,而是能熟练运用数智工具、具备数智思维的“未来财会从业者”。她说:“数智化时代的财会教育,不是简单叠加技术知识,教师更像一座枢纽,既要帮学生打通数智化与财会专业的连接,更要引导他们在数智浪潮中找准职业定位,实现专业价值的升级。”

 

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杨超颖春风化雨 以教启思

杨超颖老师秉持“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这一理念,倡导“学习即探索”,注重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与自我认知,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人文关怀。此外,她认为“充分准备是对学生和课堂的尊重”,因此她在每节课前都会精心设计内容、推敲环节。在课堂上,她善用案例讨论、多媒体资源、互动游戏等方式将理论转化为学生愿探索的内容,践行“寓教于乐”,同时注重传递积极能量,让学生感受支持与信任,期望“用灵魂唤醒灵魂,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光”。

杨老师拥有丰富的服务设计、交互设计项目经历,获Adobe平面视觉设计师等多项认证;她长期任教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与评价俱佳;她还参与课题研究、十四五规划教材出版,指导学生获省市级设计大奖。“我会始终以‘做最好的准备’为信念,优化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边界。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唯有不断准备、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陪伴学生成长。”同时,她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更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教学准备更加精准、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传媒学院教师冯衍霖实践为基 艺德育人

冯衍霖老师秉持“实践为基,艺德育人”的教学原则,认为表演教育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艺术感知力、情感表达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他注重将国际前沿表演理念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通过真实剧目创作、沉浸式舞台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强调“艺德为先”,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坚守文化立场,传递正向价值。

“我们始终以‘夯基础、重作品、强实践’为核心,搭建表演、声乐、台词等课程体系并开展教学,学生们实战成果亮眼。”冯老师计划进一步深化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结合当下文旅融合、数字演艺等行业新趋势,开发沉浸式表演、跨媒介艺术创作等特色课程模块,推动教学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他将持续深耕原创剧目创作,打造更多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作品,并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高水平艺术实践、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他说:“让学生在实战与交流中成长,是我们的培养关键,未来,我们会持续深化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是培养兼具专业实力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表演人才。”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亭公路1788号

邮编:201609

电话:021-57800625

Copyright 2018-2023上海立达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8725号-1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博

  • 关注官方抖音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29 1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