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伟大成就——| 我校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湖南开展暑期实践研修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7-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630日至74日,在喜迎建党104周年之际,我院组织近30名教师赴湖南毛泽东故里、岳麓书院、十八洞村等地,开展2025年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为期5天的实践研修,聚焦“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伟大成就·培育时代新人”主题,通过理论学习、沉浸体验、主题研讨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瞻仰伟人故里,赓续红色血脉

71日上午,清晨的韶山,薄雾轻笼,旭日初升。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在晨曦中更显庄严肃穆。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身着素装,胸佩闪亮的党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整齐列队于巍然矗立的毛泽东同志铜像前。铜像目光如炬,仿佛穿越时空,深情凝望着这片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热土和人民,全体教师面向铜像肃立,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无声的肃穆中,流淌着跨越时空的景仰与忠诚。

告别庄严肃穆的铜像广场,教师们怀着探寻伟人成长足迹的渴望,走进了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农舍,青瓦黄泥墙,在岁月的洗礼下质朴依旧,无声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推开厚重的木门,时光仿佛倒流。教师们逐一参观了堂屋、厨房、卧室等各个房间。厨房里,那口曾烹煮过粗茶淡饭的土灶静默无言,却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卧室内,那张陪伴青年毛泽东无数个挑灯夜读的简易木桌静静安放,桌面仿佛还留有他伏案苦读的印记;墙壁上悬挂的老照片中,少年毛泽东眼神清澈而坚定,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深邃。就是在这豆大的微弱灯光下,青年毛泽东博览群书,废寝忘食地汲取知识,苦苦思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与道路。教师们在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寻常物件前驻足良久,凝神静思,深受触动。

接着教师们步入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内陈列丰富,史料详实,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份份详实的文献,系统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深邃博大的思想体系。教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展柜前凝神细看。泛黄的《湘江评论》创刊号,纸张虽已脆弱,但字里行间那改造旧世界、唤醒民众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长征时期使用过的、磨损严重的皮质公文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气吞山河的峥嵘岁月,彰显着革命者不畏艰险的钢铁意志;批示文件上那力透纸背、遒劲有力的笔迹,清晰地勾勒出一位夙夜在公、心系人民、运筹帷幄的领袖形象。“这些展品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最直观的物证。”纪念馆中的每一件物品,特别是那些闪烁着哲学光芒的著作手稿和早期文献,都是我们构建思政课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

下午,在驻地会议室,学院召开了“瞻仰伟人故里 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初心使命”专题研讨会,将白天的感性体悟升华为理性的教学思考与实践路径。王杰院长结合在纪念馆看到的《反对本本主义》相关文献,指出:“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对于我们今天讲好思政课同样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它深刻告诫我们,思政课教学绝不能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学情;必须敢于并善于直面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随后,教师们就如何将韶山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展开了务实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韶山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其开发成生动的教学案例、情景模拟素材或实践教学基地;要将伟人成长故事、革命精神谱系、思想发展脉络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的相关章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积极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将理论讲授与实地体验相结合,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历史的智慧与现实的育人使命在热烈讨论中深度融合,激发出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新动能。

走进岳麓书院,传承千年文脉

72日,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一行走进享有千年学府美誉的岳麓书院,开展“走进岳麓书院,传承千年文脉”主题研修活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探寻思政教育源头活水。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教师们缓步走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著名书院。穿过赫曦台,驻足于讲堂、教学斋,老师们认真聆听讲解,详细了解了岳麓书院自北宋肇始至今的千年发展历程以及众多彪炳史册的学者大家。每一块碑刻都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辉煌过往。讲解员着重讲述了宾步程所题的“实事求是”匾。青年毛泽东寓居书院时,推窗即见此匾,深受启发,后将其升华为党的思想路线核心。

置身于这座底蕴深厚的文化殿堂,老师们深受触动。他们不仅为书院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所震撼,更对其中蕴含的湖湘文化特质——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专题研讨过程中,老师们结合自身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充分热烈的探讨。

岳麓书院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实践研修。通过实地感悟千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进一步拓宽了文化视野,汲取了思想养分,明确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育人实效的努力方向,为学院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源泉。

走访十八洞村,传递时代强音

73日,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一行前往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吉首市,开展以“精准扶贫 时代答卷”为主题的研修,先后参观了十八洞村和矮寨大桥,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老师们走进十八洞村,仿佛翻开了一部生动的脱贫攻坚实践教材。他们参观了村里的脱贫纪念馆,馆内的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数据,展示了十八洞村从贫困落后到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曾经的十八洞村,交通不便,产业匮乏,村民生活困苦。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猕猴桃种植、苗绣等,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从1668元到25456元的跃升,实现了从“穷山沟”到“小康村”的蝶变。这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重要理念。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能找到符合当地发展的脱贫之路,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

随后,教师一行来到了矮寨大桥。这座大桥创下了四个“世界第一”,被誉为国际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矮寨大桥时盛赞:“月亮不只外国的圆,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站在大桥之下,老师们无不为其雄伟壮观而震撼。矮寨大桥的建设,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更是湖湘儿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它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脱贫攻坚的致富桥、奔向现代化的幸福桥。大桥的建成,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念。同时,大桥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时代精神,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参访活动结束后,教师们热情不减,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齐聚会议室,围绕 “精准扶贫,时代答卷”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会。湘西之行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映照,让思政课教师深刻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与价值。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将这些鲜活的实例,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研修学习是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制度性安排,全体思政课教师在湖南的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汲取了丰富营养,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也为思政课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参与研修的思政课教师纷纷表示,一定将研修所学、所悟、所思、所获转化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

教师感言

郝纳:从土屋烛光到苗寨风光,一部百年中国的精神史诗在山水间徐徐展开。青瓦农舍的桐油灯下,少年毛泽东“出乡关”的壮志已映在南岸塘的星斗中。湘西群山深处,十八洞村的春光正照进现实,人均收入从1668元到25456元的跃升,丈量着“精准扶贫”如何唤醒心气。原来改天换地的理想,最初只是农家阁楼里一粒微光。当“要我脱贫”化作“我要振兴”的自觉,便是红色基因最澎湃的脉动。通过这次学习,懂得思政教育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青年在历史纹路里感知信仰的温度,接续那束穿越百年的星光。

陈晓琴:此次暑期考察,我们先后走进了毛泽东故居、岳麓书院和十八洞村。这三处看似迥异的空间,实则构成了理解中国的三重维度:革命的起源、文化的根脉与发展的实践。

韶山冲的青瓦土墙内,我凝视着那张简朴的书桌。少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盛世危言》,萌生了改变中国的理想。故居的每一件农具、每一方灶台,都在诉说着一个农家子弟如何成长为革命领袖的故事。这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革命力量,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论教条,而是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察与回应。

岳麓书院的千年弦歌,则展现了中华文明另一种持久的力量。讲堂上“实事求是”的匾额,不仅是湖湘学派的精髓,更成为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根基。在这里,朱熹、张栻的辩论声似乎仍在回响,那种穷理究问的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力。书院廊柱上的斑驳痕迹,记录着文明如何在批判继承中生生不息。

而湘西的十八洞村,则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对话。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精准扶贫焕发新生。苗家阿婆编织的彩带与电商直播的手机同框,传统木楼里接入了光纤网络。十八洞村的变迁证明,发展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中重新绽放。

行走三地,我触摸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革命不是割裂,而是对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发展不是移植,而是根植于本土实践的创新。从毛泽东走出韶山,到精准扶贫扎根十八洞,中国道路的密码正藏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中——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

邵燕:当我站在韶山冲的土地上,仿佛能看见一代伟人毛泽东年少时在这里生活、成长的画面。毛泽东故居那质朴的模样,诉说着他从这里走出,胸怀壮志,踏上改变中国命运征程的故事。韶山冲的山水间,似乎都回荡着先辈们为革命理想拼搏的呐喊,让我深刻领悟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精神。

而走进十八洞村,眼前是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新貌。2013 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首次提出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十六字方针。此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十八洞村紧扣 “精准” 核心,深挖当地生态与文化优势,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就此迎来新生,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十八洞村出发,以精准扶贫方略为指引,在神州大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如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路前行,沿途的湘江水静静流淌,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目睹了湖湘大地在红色精神引领下的蓬勃发展。这次湖南红色之行,于我而言,不仅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更是对新时代巨变的感悟,这将都化作为我们思政课教师育人的生动鲜活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亭公路1788号

邮编:201609

电话:021-57800625

Copyright 2018-2023上海立达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8725号-1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博

  • 关注官方抖音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29 1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