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立强国之志!校党委书记李艳玲为2025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发布时间: 2025-09-04

 

 

9月4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李艳玲为2025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这不仅是广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更是培养大学生爱国荣校情感、明晰其自身职责与使命的关键一课!

李艳玲书记以《以青春之名 立强国之志》为题,聚焦不负韶华的青春、传承和创新的历史、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勉励同学们勇敢追梦、逐步成长,书写热烈且卓越的青春;期许同学们能够与祖国同行、与学校同向,肩负起立达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初识立达:不忘立己达人之初心

“选择一所大学,首先要读懂它的精神密码。”李艳玲书记从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学校校训出发,全面介绍了上海立达学院的基本情况,帮助同学们了解学校发展脉络与未来发展方向,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奠定了信念基础。

首先,李艳玲书记带领新生一同回顾了上海立达学院的发展历程。学校始建于2002年,前身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2018 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如今的立达,成为了一所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院校。在500亩的校园里,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丰富的图书馆藏,加之数以百计的实验实训教室和实践基地,已然为学子们搭建起成长的广阔平台。”

其次,李艳玲书记向各位同学解读了立达的办学理念她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学校的精神内核,各位同学要在自我觉醒、自我完善的同时,兼顾他人,携手身边的人一起获得成长与进步。随后,她还带领同学们齐声宣读了“立己达人”的办学理念,鼓励大家在日后能够践行立己达人之旨和胸怀天下的大任。

最后,李艳玲书记为大家揭示了校训“忠诚勤和”背后蕴藏的真谛。她结合学校整体与学生个体两个层面阐述了校训之涵义——“忠以持志”是对理想的坚守,上课不迟到、认真完成作业便是对自身学业的“忠”;“诚以待人”倡导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与室友互助、对师长礼貌就是为人之“诚”;“勤以治事”鼓励勤奋进取,于大学生而言可具象化为清晨的操场奔跑、夜晚的实训室钻研等“勤”;“和以处众”体现的是团队和谐与协作,运动会上的呐喊、社团活动中的合作等,便是大学生活中的“和”。此外,书记强调,立达校训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勉励同学们跳出校园视角,树立更为广阔的社会责任感。

 

读懂立达:一脉相承的爱国基因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延续着百年前的爱国火种”。李艳玲书记首先通过一段短片,为新生讲述了立达与五四运动先驱匡互生(立达学园创办者)的深厚渊源。随后她以伟人事迹回溯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揭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呼吁同学们要树立强国之志,奉献爱国之心。

李艳玲书记指出,上海立达学院传承的就是立达学园的爱国火种,也即立志报国、强国的精神。“每年五四青年节,学校都会有学生沿着匡互生先生当年的足迹,重温五四爱国路线;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同学们会像先生当年倡导的那样,走进乡村,帮农户直播带货、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帮助留守儿童读书学习。”——这些都是立达学子对“爱国” 、“报国”最生动的诠释。

李艳玲书记以史为例,澄明了爱国主义的形式虽随时代变化,但核心始终不变: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对国家发展的担当。书记例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邓世昌的“壮烈殉国”、钱学森的“归国奉献”、王伟的“捍卫领空”等事迹,指出爱国主义从不是悬浮于口号的抽象概念,鼓舞同学们“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每一次脚踏实地的行动里,融入到每一个立足自身的选择中!”

 

爱国强校:弘扬抗战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抗战历史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它藏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李艳玲带领各位新生观看了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并告诫同学们要聆听总书记的教诲,思考新青年应当如何更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李艳玲书记谈及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勉励各位同学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抗战那是爷爷辈的历史,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也有人会被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误导,觉得抗战精神就是喊口号。但事实上,抗战历史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它藏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未来,我们要秉承抗战精神,为强国而奋斗,用青春书写担当。”

共同担当:做历史的传承者、精神的践行者、时代的开拓者

爱国主义与抗战精神从来不是 “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 “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该做的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把爱国主义与抗战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李艳玲书记给同学们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做历史的传承者,拒绝历史虚无主义。英雄不容诋毁,历史不容篡改,同学们要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用事实反驳错误言论,让真实的英雄事迹被铭记。

第二,做精神的践行者,把爱国融入日常。“爱国”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堂专注听讲,是为将来“报国”打基础;食堂节约粮食,是对“南泥湾精神”的传承;在校园维护秩序,是对“团结互助”的践行。

第三,做时代的开拓者,在赛道上奋力奔跑。无论是攻克技术难题,还是扎根基层服务,都是强国路上的点滴力量。同学们只要朝着“强国”的方向奔跑,就是对爱国主义与抗战精神最好的诠释。

听了李书记的谆谆教诲,2025级新生受益匪浅,纷纷写下了体会与感悟:

高佳宜:

李书记以充满激情与远见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新学期的蓝图,也让我对新学期充满无限期待与思考。书记在讲座中始终强调“责任、创新与创作”,这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如今踏入立达学院,新的起点,新的契机,新的突破,我相信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师长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陪伴下,这学期必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诚昊:

通过这一次讲座,我初步了解了我校的校史以及办学目的,也了解了立达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办学态度。从“五四英雄”到“立达学院”,我校经历了太多太多,其中,匡互生前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应当做到“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扛起肩上的责任,才能担负起国家的未来”!爱国不只是一种模样,它刻写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要做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从身边做起,以青春之名,建立达校园,从而一点点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担负起复兴祖国的伟大使命。

赵雨欣:

今天有幸聆听李艳玲书记的“新生第一课”,这堂意义深远的新生教育课,正如一把钥匙,为我正式开启了通往大学生活的大门。书记的讲话,特别是将校史与爱国教育深度融合的那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象牙塔,更是一个锤炼意志、塑造品格、追寻理想的大舞台。一代代立达人的奋斗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份厚重的历史让我明白,“爱国”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将其转化为内在的信仰与坚实的行动。作为立达学院2025级的新生,我定将铭记这份嘱托。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以真诚之心团结同学,于日常之中勤奋求知。我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脚踏实地,夯实专业基础,拓展视野格局,努力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此次入学教育让我意识到,爱国是根植于心的坚定信仰,更是脚踏实地的担当。未来四年,我必将不负韶华,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将来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积蓄力量!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亭公路1788号

邮编:201609

电话:021-57800625

Copyright 2018-2023上海立达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8725号-1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博

  • 关注官方抖音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29 10:31:53